再回顾一下,一位看起来已经为人夫为人父的成年人,其沉迷游戏的情况其实只是症状,不是病根。病根是其没有成熟的心智:
1、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无法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负责任,无法从结果上进行反思和学习;
3、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通过自控来主动选择长期对自己有利的生活方式;
4、缺乏为己或者叫关注自己真实需求的能力,对过度干预自我边界的周围环境进行被动攻击和消极抵抗。
所以在上一篇的结尾,我特意提到,想要“解决”方案的人,是不是真的想要解决,真的做好了去解决问题的准备,准备好了耐心、勇气和自我检视的意愿。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病根的描述上就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句话两句话、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个“坏毛病”,而是要从心理上、生活环境上、亲密关系上多方进行调整的一场“战役”,甚至一定程度上,我认为成年(年龄上成年)人会比孩子更加的困难。除了成年人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已经比较顽强的防御系统外,周围的人和社会因素也会产生影响,这一点我们会在最后讨论。
上面提到的四点,要解决起来,从上到下会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需要决心和勇气。
01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阿德勒
探索欲和成就感,驱使着我们去学习和进行复杂的活动,当我们感受到被需要,除了成就感,也会产生归属感,被接纳、被认可。当某个领域无法获得这些东西,我们“不安分”的灵魂就会另觅他途,另辟蹊径。
一个好的游戏,在设计原理上,必须要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包括:
1、合理的难度设计,让玩家可以在太高的难度和过于无聊的简单中间找到平衡;
2、及时的奖励,让玩家的能力提升和劳动可以立刻获得回报;
3、成长体系,除了短期的及时奖励,还有可以不断积累的长期追求;
4、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的平衡,让玩家觉得自己的参与有价值同时又有不确定因素值得不断去尝试。
这是游戏为什么会吸引玩家不断的投入时间精力的原因:这种设计恰恰是顺应了人本身的特点。就像刷一宿短视频时的心态,你总会认为“下一个短视频会更有趣”,打《王者荣耀》的玩家,也会觉得“下一局我的发挥会更好”。更别提成长体系带来的价值感和社交体系带来的归属感。
通过长期在游戏行业的工作,我们发现,越是在生活中没有其他价值来源、没有其他乐趣的人,更容易“沉迷”于游戏;反而是那些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人,往往只是把游戏当成其中一个爱好,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和程度。这是为什么常年没有父母陪伴,文化生活又极其贫乏的“留守儿童”会成为游戏沉迷的重灾区,同时,所有的其他学习都变成了压力,“学音乐为了加分、学数学为了考试,如果不能加分,篮球最好就别打了,免得浪费时间”的学生,一进入到大学,也会很容易沉迷游戏。我曾经说过,每个沉迷游戏的人,都是无法取悦自己的孩子。随着手机的普及,获得游戏的成本也极低,再加上游戏本身的设计特性,游戏成为了这些人最容易可以接触到的价值窗口,沉迷也就在所难免。
有意思的是,被不断诟病毒害青少年的游戏运营商,并没有针对青少年做去专门的设计和推广。恰恰相反的是,运营商在进行游戏推广的时候,会刻意的通过大数据后台筛掉20岁以下的用户,避免将广告投向这些人群,原因很简单,这部分用户没有自主经济来源,付费能力极低,拉进来反而“亏”。
即便是,没有经济能力带孩子出国旅行、打高尔夫,也很难想象,一个热爱大自然、有一群爱打乒乓球的小伙伴、书柜里装满有意思的书、能接触到各种有意思的人,有珍惜孩子的优点、不断鼓励他发展自己长处的父母的孩子,会长期沉迷在游戏中难以自拔。
回到成年人身上,一个人不会天生就是好丈夫,也不会天生就是好父亲(因为前文场景是一个沉迷游戏的男性,所以我们暂且用男性来举例说明,不代表说女性就不会有沉迷游戏的问题。),特别是当他没有从父母的相处方式上习得,也没有什么过往的经验可循的时候,要想把他的注意力从游戏里面拉回来,就需要“刻意”的让他学习如何与妻子和孩子相处,并且通过不断的从这种相处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来强化这种行为,推动他的改善。
特别是,如我上一篇所述,当这个人又因为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干预和剥夺自我选择的权利导致心智上的不成熟,从老实内向和决绝沟通的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回避性人格特征的时候,这个困难度就会变得非常大。首先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将这个人和游戏简单的隔离开或者通过几次权威的谈话就能让他“茅塞顿开”,而是要创造出一个让他重新获得新的身份认同感的环境,一个从丈夫和父亲的身份中可以获得价值感和认同感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周围的暂时抛开一般价值判断标准:一个好爸爸或者好丈夫应该怎样。而要像游戏一样,从微小处着眼,哪怕从倒一杯水、接一次孩子放学开始,给予即时的“激励”。
说的粗暴点:游戏用了什么办法夺走他的注意力,你就要用什么办法夺回。想想刚才列出的游戏做到的四点,放到一个《成为好爸爸好丈夫》的游戏里,应该怎么做、怎么“养成”?
02
爱就像水,只会平行的流淌或者从高处流向低处
上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当你对别人“一手包办”的时候,不管你的动机到底是控制、省事儿还是爱却不懂得方法,其传递的内核都不是你所想象的“我对你好”,而是“你不行”。
尤其是当你还期待这种“为你好”要获得对方的感激和回报的时候,“求生”的本能会让对方开始抗拒,他拒绝别人的“好意”,对你的“爱”视而不见甚至避之不及,因为对他来说,从他过往习得得经验里面,爱的背后意味着:
1、被贬低的自我;
2、被强加的义务;
3、不回应就会收到惩罚的预期。
所以当你不断的要求他,用权威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规劝的时候,他下意识的唤醒的都是这些不愉快的体验,是一个大龄儿童的逆反现场。所有的人的嘴里都说着“你不行”,脸上都写着“我不需要你”。
但与此同时,游戏在“需要”他,闪烁的任务提示告诉他,只要再打十个怪你就能获得英雄头衔了,游戏里的伙伴在等他,他可能是团战的主力,可能虽然装备不行但是极其努力,经常被人点赞。
有时候,虚拟世界的吸引力就在于,你可以从新建造一个身份,把不喜欢的那个部分自己藏起来。一个人这个部分藏的更深,对虚拟身份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对于一个已经在逃避的人来说,越是指责,他就逃的越快,越是站在高处俯视他,他就越不可能有爱向你流动。这种要求,有的时候是可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有可能是泪流满面的哀求,表示自己已经将要求降到了最低,有的时候可能是细数种种自己的付出,希望获得“公平”的回报。有的时候,可能是“被动攻击”的,比如离家出走、视而不见,甚至假装出轨去刺激对方。实际上不管这种要求以何种方式被表达出来,背后都藏着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期望”,你越用力,说明你的期望越大。
而对方基于达不到期待以后被惩罚的恐惧以及上文所述的对期望背后的低自尊的感受,会龟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启动防御系统,阻挡你所有的“努力”。
我们小时候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你每天放学回家总是磨磨蹭蹭不做作业,东玩玩西看看,你爸妈只要看到就会一声吼:还不去做作业去!然而突然有一天,你心血来潮,突然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决定以后先做作业后玩!你下定了决心,放学后一到家就开始做作业,你仿佛听到了爸妈惊喜的称赞,而且说不定也可以破天荒让你多看会电视。一边想着一边放下书包,正要掏出作业本,突然身后传来一声:赶紧做作业!别磨蹭了!
晴天霹雳,梦想破碎还来不及收拾,心里已经翻涌起一股强烈的难受,甚至有点愤怒:反正惊喜没有了,我就破罐破摔了!!!作业不做了!
这是因为人的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区分它们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这是被别人要求做的还是我自己想做的,每个人都更加愿意为自己的内部动机买单。但是成熟的人会知道,真正区分它们的点在于:你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和别人有没有要求,并没有关系。我自己想做的,你要求了我要做,你不要求我也会做,不会因为你的要求,我的内部动机就消失了。但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当他记忆里“被要求”等同于“自我边界被漠视”的记忆太过于惨痛时,外界的要求会迅速的调动起他的防御体系来,以至于他根本都忘了自己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会有内疚和自责的。这些内疚和自责会成为他想要补偿或者履行一部分责任的动机,但是对于上文中的男士来说,这些动机就像火苗一样,可能很容易就被一句话、一个举动被扑灭了。时间一长,更是破罐破摔,彻底放弃:反正你们不喜欢我,反正我怎么做都是错,那我有什么必要内疚呢?
反而,如果你好好的把握住了这一点火苗,再给它煽风加油,说不定火苗就能慢慢变大,甚至越来越稳定,变成蜡烛。比如某一天他突然从游戏里抬起头来看到你在厨房忙碌,怪不好意思的晃悠进来随口问问要不要帮忙。这个时候,如果你一句:“谁要你帮忙!(我不需要你)我一天到晚忙死反正你看不见!(你不可能有善意)你继续打游戏啊!(你做的事情毫无价值)这个家你什么时候管过!(没有你我们家依然没跨,以后也不需要你了)”这个火苗就应声而灭。换成一句:“好啊,帮我剥个蒜!”(我需要你)剥完以后,再来一句:“剥的挺快啊!”(你有能力)“我最讨厌剥蒜了,辣的手疼!”(你可以保护我,你有力量)“下次再帮我呗!”(持续肯定,发出邀约)可能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我想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一种技巧或者为了控制对方的刻意为之,而是为了改善关系的恶性循环,为了让大家有机会更进一步,总要有人先做出改变。
爱只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动,心门也只能从里面打开。
03
理解是一切沟通的基础,而沟通是一切的基础
在上一片的文章中,愤怒而又无助的妻子,最耿耿于怀的是丈夫的拒绝沟通,不光是拒绝跟她沟通,是拒绝跟所有人沟通;也不光是一天两天拒绝沟通,看起来已经不短时间了。我能体会到这位女士的绝望,因为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妄想”着这世界上存在一个跟自己绝配的人,合拍到天衣无缝,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价值观,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在。实际上,就算天打雷劈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存在,因为我们自己自身本来就不稳定,每个人都是动态的,会发展会变化,所以这个人不光要现在天衣无缝,发展的过程也要一模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相信网上、书店里都有无数讲沟通重要性和沟通方法、技巧的课程和书,我就不在这里展开说了。我想说的,是当游戏这个元素加入了以后,给沟通增加的进一步的困难。因为理解,是一切沟通的前提,而让一个不玩游戏、甚至厌恶游戏的人,去理解一个游戏玩家,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碰巧的是你面对的又是一个沉迷游戏的人,要想打开他的沟通之门,游戏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回避的东西。
去年过年的时候,家里聚餐,见到好久没见到的小侄儿。小伙子初中二年级,长得又高又帅,只是正值叛逆青春期,一个人拽拽的,饭桌上每一句话都要跟爸妈杠。我尝试跟他聊起了他游戏,知道他在玩某一个游戏以后,问了他几个游戏想关的问题。居然慢慢打开了他的话匣子,有一句没一句的开始跟我聊起来。这时候,他妈妈“不甘寂寞”的插话进来,然而每一句,都被男孩报以不耐烦的“不是你说的那样的!你懂都不懂!”最后,这个聊天被他爸爸一句“少打游戏!好好学习!”给终止了。
其实,沟通中有一个最困难的点,就是让对方愿意跟你开始沟通。只要能开始,就可以一步一步慢慢的增加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或者情感或者理性的内容。当然了,如果在对方很乐意的情况下,为了沟通的效率,我们最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是当一个人已经开始抗拒沟通甚至对你的沟通话题有所忌惮的时候,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主意了。
与此同时,每个深度的游戏玩家,都会非常在意自己在游戏内的成就。就像一个球迷,没有办法跟一个从来不看球的人分享自己喜爱的球队惊天逆转的激动,一个玩家也很难跟不玩游戏的人去分享自己的游戏体验。
然而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1、他无法从你这里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而疏远你;
2、他对你提出的要求抱有防御之心,甚至破罐破摔;
3、他已经拒绝跟你沟通。
的时候,也许游戏,会变成一剂良药,一个突破口。当他愿意很开心的跟你说起他今天在游戏里的收获的时候,沟通之门也应声打开了。
可能有人会说,别逗了!我这么讨厌游戏,怎么可能去玩游戏!而且我哪有时间哪有精力!首先,你的讨厌到底是因为游戏,还是因为这个人沉迷游戏给你带来伤害的行为,需要理智的去看待。其次,就如我在上一篇最后所说的,这就要看你有多么看重这段关系,愿意为了改善它付出多大的代价,你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决心和勇气,真的去解决问题。
其实游戏本身有很多可以跟现实相通的地方,毕竟游戏也是人设计的,游戏内的故事和行文也脱胎于真实世界。一个懂得去利用的人,可以很好的去利用这些相通的东西来呼应现实世界,来达成更好的沟通目的。
毕竟,你们能开始讨论一件事情了,你们甚至可以体会互相的快乐了,这是最重要的!
希望每一个热爱游戏的人可以通过游戏更好的去享受生活,也希望沉迷游戏这个病症发作的时候,有人可以通过它看到你内心的孤独不安,去尊重你、爱你,让你有重新回到真实世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