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家长怎么办? | 特别关注

来源:互联网 编辑:wan玩得好手游小编更新:2024-10-29 01:35:50 人气:

 

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暑假已经来了,孩子们开心,很多父母却开始发愁了!因为有一样东西勾着孩子们的魂儿、揪着家长的心,这个东西就是手机,就是网络游戏。


家长提到孩子玩网络游戏几乎没有不皱眉头的,但在游戏设计者对玩家心理的精准把握面前,家长的监督和阻断几乎完全没有抵抗力,收获到的往往是无奈、无力和挫败感。


628日,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公开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邀请两位嘉宾做客直播间,一位是主持过游戏沉迷问题全国调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一位是高中时沉迷网络差点辍学的“问题少年”、今天专门帮助沉迷游戏少年的“和润万青”青少年成长首席导师贾语凡。


他们用调查数据和真实经历解读游戏沉迷的本质、破解“网络游戏沉迷”的症结,提出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与网络游戏和解共赢的路径。(点击暑假来了,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即可观看精彩回放哟!

玩网络游戏是合理需求,不是玩物丧志!



超九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业余时间更愉快

孙宏艳引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指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超过九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业余时间更愉快,近七成认为网络游戏带来幸福生活的能量。


对于类似“国家应尽快立法禁止16岁以下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建议,孙宏艳指出,青少年触网低龄化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这是网络时代原住民成长环境的特点,用禁止的方式让孩子完全脱离网络游戏,不可行。


家长要改变自己对游戏的功利化态度

孙宏艳认为,家长对网络游戏充满负面感受的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儿童的游戏权缺乏认知,大多数家长不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不知道“儿童享有休闲、娱乐和玩耍的权利”。所以调查显示给孩子推荐游戏的家长不到1%


“事实上,家长支持上网的,有网瘾比例的1.7%,不支持的反而达到9.9%,放任不管的达到11.7%。”可见,家长要改变自己对游戏的功利化态度。



回忆起自己作为网络少年时玩游戏的感受,贾语凡说:“特别爽!”他认为游戏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的社交需求,“在游戏中,我是真正的主人。”


孙宏艳也指出,今天孩子们的虚拟社交和真实社交已悄然发生变化。“很多孩子会把网络游戏作为跟同伴沟通的语言,组队一块上网玩,买装备、比等级、打团战等,通过游戏产生话题、交朋友。”


“我当时最烦父母说两句话,一句是‘你要是拿出玩游戏的劲头学习就好了’,一句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都不用管’。”贾语凡认为,太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业余时间只用在读书学习上,把游戏当成了学习的敌人,甚至有的把学习成绩当作允许孩子玩游戏的筹码,“不但不可能禁止孩子玩游戏,反而招致孩子反感。”


玩游戏不是原罪,问题是孩子的闲暇活动太单调

孙宏艳曾做过中美日韩四个国家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习时间最长、学习压力最大、中国家长最不爱表扬孩子。


“网络就像空气一样浸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作业、同伴交往等都离不开网络。玩游戏不是原罪,问题的关键是孩子的闲暇活动太单调、没有时间玩、不会玩,所以才会把网络当作玩具而不是工具。”

哪些孩子容易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网络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网络游戏满足了孩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价值需求


有资深游戏设计者直言不讳,商业化的网络游戏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玩家沉迷。游戏设计者们比父母更懂得抓住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很多玩法和设计都会源于生活,甚至比现实更清晰、更容易实现。而这些现实和需求的缺失,给了孩子沉迷网络最好的理由。


这四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网过度

那么,哪些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呢?沉迷网络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显示:四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网过度,即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这四类家庭的共性是都采取了一种忽视型、专制型的教养模式,这种模式就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亲密度降低,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孩子又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这种越冷漠、越严控,越容易导致孩子沉迷网络。


贾语凡老师在访谈中讲述了自己少年时代沉迷网络的痛苦经历。故事背景是如同战场一样的家庭,父母吵架造成了自己的“逃离”心态,年幼的自己感受不到爱和亲情,痛苦无处释放,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结果就越沉迷越开心,在游戏中逃避现实的空虚。


还有就是专制型家庭。孙宏艳指出专制分两种:一是觉得孩子都得听我的,批评多过表扬;一种是对孩子提供各种离不开家长的条件,试图让孩子觉得离不开他。这种控制越严越让孩子产生现实中的挫败感,继而转投网络世界去寻找自我的成长。



被看到、被接纳、被肯定,是孩子从网络世界走出来的最大动力

贾宇凡总结没有沉迷网络的孩子共同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很自信,社交好,和父母的沟通也好。


一些孩子走出网络沉迷,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变好,家庭里回归原先的天伦之乐,认为现实中社交的乐趣远远大于网络虚拟中的乐趣,慢慢取而代之淡化游戏。


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的满足,被看到、被接纳、被肯定,就是孩子自己主动从网络世界走出来的最大动力。

 

家长应改善教养方式,主动发现孩子兴趣点并积极引导


家长不应让孩子的休闲时间过于功利化,得让他们玩得有意思


正如《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的分析,中小学生对网络游戏大多持积极的看法,这意味着成年人需要用一种接纳的心态来看待未成年人对网络游戏的态度,走出网络游戏认知的误区。


家长不应让孩子的休闲时间过于功利化,要想让孩子的休闲生活有意义,就得让他们玩得有意思。


家庭里夫妻关系应大于亲子关系

孙宏艳特别强调家庭里夫妻关系应大于亲子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可以协商的和谐关系。


“如果夫妻关系处不好,不光是网络游戏的问题上,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力量互相抵消、互相抗衡的关系。大家共同向着营造比较温暖的、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目标,这样孩子才会觉得生活在家庭里很温暖,有什么问题就会主动跟家长说。”



家长应主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积极引导


孙宏艳调查发现,尽管“父母对孩子的规定、监督、限制远远高于对孩子的支持,但学习好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方面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孙宏艳提醒家长们,不要把成绩好坏当作是否给与孩子最基本娱乐权利的标准,唯成绩论,并不能改善亲子关系,把孩子和游戏隔开。反而,主动去发现孩子兴趣点并积极引导是一种更有智慧的做法。


要有丰富多彩的家庭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最有利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无论是平时的阅读、散步、运动,闲暇时去电影院、博物馆游玩或者去餐厅享受美食,甚至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做顿饭,这些经历能带给孩子愉悦感、美感、成就感、冒险感和刺激感。当孩子在现实中得到真切的满足后,就不会去寻找网络上那种虚拟的快乐了。

     

不放弃教育权,有效监管——立约。作为父母,管教孩子是自身拥有的权利。建议“不要把12岁以下的孩子放到单独上网的环境”。贾语凡表示,12岁以下的孩子三观非常不稳,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多不正的三观会侵入到孩子大脑。“父母就好像孩子的免疫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危害就会侵入最终造成破坏”。


给家长的两点建议


孙宏艳特意提醒大家:研究发现,网瘾高危人群中,特别是孩子,尽量不要单独呆着,特别是遇到暑假这种高危时段,建议家长要提前安排好暑假生活,尽量丰富,或者换一下生活环境。尤其不能关在家里,更不能放养。

 

贾语凡建议年轻父母:电子产品既然不可避免,父母们从小就要给宝宝们养成好习惯,一开始就要立规矩,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什么条件环境可以玩?既从起点上给孩子把规矩立好,同时也要正面、乐观地让孩子了解网络到底是什么,养成拿得起放得下的平和心态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

改变网络沉迷的根源在家庭,

学校、社会、政府应该各司其职给予助力。

企业,要生产绿色健康的游戏;

国家政府立法,有一些严格的管理;

学校,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

让孩子学习有乐趣,有闲暇生活等等,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防止孩子网络沉迷不再是一道难题。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即可进入直播间

收看精彩回放哟!





作者 | 杨咏梅

责任编辑 | 贾文艺

绘图 | 吴洁琼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教之声APP吧

欢迎玩家到【wan玩得好手游】查看最新变态版手游攻略,只需要在百度输入【wan玩得好手游】就可以浏览最新上线送满vip的变态手游攻略了,更多有关BT手游的攻略和资讯,敬请关注玩得好手游!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