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科技每日推送(apptoday)
撰稿|阿智
责编|猪编
你能想象,有8家企业同时上市敲锣的画面吗?据说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要分批次敲才行。
其中,独角兽映客最为风光,市值达到了100亿港元。相比之下,离上市遥遥无期的独角兽ofo,混得就不太行了。
近段时间它的动作不断,先是宣布在App上增加一个“看看”的新闻模块,有图片、视频、体育和等频道。
接着在ofo的软件里出现一款名为“天使的蛋生”小游戏,目前还在内测中:
ofo的一系列举措,被外界认为是在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而我却看到了满屏的焦虑,求生欲十分强。
虽然如今的各种手机app,都想走信息流或者社交化,但ofo作为出行领域的app,却添加资讯和游戏模块,岂不是让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看新闻或者玩游戏?
此外,ofo还取消了25座城市的支付宝信用免押政策,需缴纳199元押金才能使用,或者购买95元的“福利包”,用于购买月卡和骑行付费。
如果没有缴纳押金,之前充的会员卡就用不了,给人一种强买强卖的干预。
正当ofo想法子“开源节流”时,摩拜直接放出免押金与智能助力车两个“王炸”,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再往后,ofo的日子恐怕过得越发艰难了。
我们来对比一组数据:
哈罗单车背靠阿里,今年6月获得3亿美元的融资;摩拜同样有美团撑腰,今年6月也获得6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而ofo的处境很艰难,今年3月5日靠抵押资产,才能从阿里借来17.7亿元的贷款,之后就没再获得过投资,上一轮还停留在去年7月。
可以说,当下的共享单车行业持续地走下坡路,当自身没有造血能力时,没有融资就意味着缺钱。
更糟糕的是,ofo已经正式退出澳大利亚市场,并宣布停止了以列和中东地区的业务运营,在海外迎来大溃退。
一方面是海外对共享单车有着严格的环境要求,像华盛整理只允许投放400辆单车,运维成本根本收不回来;另一方面是海外城市交通便利,对共享单车并不感冒。
在国内,共享单车的声誉同样直转而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以ofo为例,2017年以前,初代车没有GPS功能,更没有智能锁,技术低廉,希望能用低端车迅速占领市场。
这批车辆确实完成了占领市场的目的,但对投放后的维护造成巨大困难,基本可以说无法维护。
人行道塞满共享单车,盲道被遮挡/摄于广州市天河区
这些坏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ofo就此被打上“质量差”的标签。老对手摩拜,在一开始就走高成本造车,试图省掉维护成本这一块。
不过运营成本该来的始终跑不掉,摩拜的初代车有多难骑,大家深有体会。
直到ofo大量投放新车,摩拜不得不咬牙跟上,放下经典款的执着,研发轻骑款,奋力直追。
于是,2017年整年,是共享单车竞争最激烈的时期,ofo和摩拜投放了超过1800万辆单车,平均每天投放超过5万。
ofo的CEO戴威甚至说:“造车的速度不能慢于坏车的速度,这是降低损坏率的关键”。
无一例外,摩拜和ofo都在拼命造新车,试图掩盖坏车率,毕竟流水线上的新车比修理坏车要划算。
当资本开始退潮时,ofo和摩拜失去资金来源,供应商又开始催账,才发现面前摆着庞大的烂摊子,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差点把30亿美金的投资做成公益。
作为幕后大推手的资本家们,早已挥手退场,不留下一丝云彩,留下狼藉的市容和懵逼的共享单车企业。
要不是美团及时出手收购摩拜,它的处境可不会比ofo好多少。
唯一稳定的,或许是“以农村包抄城市”的哈罗单车了,它也称为“支付宝”单车,选择在三四线城市耕耘,错开竞争,活得有滋有味。
国内曾评选出“新四大发明”,分别是高铁,扫码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
这种自娱自乐的分类,说法很不严谨,因为网购的先驱是美国亚马逊,互联网支付的先行者是PayPal,高铁的技术原型是日本新干线,共享单车的理论基础来自美国的共享经济。
这四大产品,或许只有高铁有核心技术门槛,其他的互联网产品,很容易被创新所取代。
正如科技日报的总编辑刘亚东所说: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原本是常识,不是问题。
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
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而已,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网友也容易被忽悠,喜欢从这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要不歌颂国家已经领跑世界,要么祖国落后永远翻不了身,都缺乏客观与理性。
共享单车的确是一种应用创新,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也确实是便民的出行方式之一。
但不能为了追逐资本而大肆占用公共资源,更不能以公益为借口,将烂车扔在马路上,最终由我们来承担。
凭什么呢?
希望ofo少点烂车的
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