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听得见才能说得出,听得清才能说得准。”
生活中孩子说的一些话,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用户123421:带孩子到公园玩,冷不丁来一句“爸爸,天上有大灰机!”
@小杨过:儿子说“闹闹要豁鬼。”整了一圈原来是姥姥要喝水。
@叫兽77:有一天孩子跟我们说:“今天我看老师抢蛇玩。”后来看老师发的照片,原来是拔河。
@大儿朗晨:听孩子唱“我们坐在高高的骨灰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吓得我一身冷汗。
家长们认为孩子说的这些‘新词汇’是儿语,上小学后就能纠正。可随后发现,现实跟预想的截然不同。
到了小学,口齿不清、语音不清的孩子,在听老师讲话的时候把相似的音节同化,而自己说话发音时也会把代替音发出来。
好比,“我有一个小哥哥”他会说成“我有一个小得得”,只有很亲近的人才能猜出个大概,但是不熟的人不仅听不出来,反而嘲笑他模仿他,必定会打击孩子自信心,变得胆怯等。
或者裤子说成兔子、姥姥说成脑脑、幸福说成幸糊、衣服说成泥服……听到这样的发音,家长们总觉得“萌萌哒”。
但如果孩子一直发音不准,g、k、t、d总分不清楚时,父母们就要注意了,因为这可能是孩子听觉分辨能力不足。
听觉分辨能力是指人们对不同声音之间差异的辨别能力。听觉分辨能力好的孩子能够辨别不同的音调、音,以及声音的远近、大小、方向和相近的声音。
孩子听觉分辨力不足时就会出现以下表现:
1.分辨不清发音差异很小的词,如把百说成白
2.以错误的音取代正确的音,如把哥哥说成的的
3.把音节中的声母或韵母省略,如把手表说成手饱
4.把作声母的辅音漏掉,如把荷叶说成鹅业
5.加入不该加的音,如把黑板说成黑扁
孩子听觉辨别能力差,往往发音不清、容易听错别人的话、对外界声音反应迟钝、对嘈杂环境中的声音分辨困难。
在语文课上,会出现学习多音字困难,朗读水平差,听写水平弱,在书面语中存在句子成分不全,句子不通顺的语病等;在音乐课上,唱歌音调不准,对高音低音的区分不太敏感;课后,容易听错或记错老师留的作业。
如果不及时提升孩子的听觉分辨能力,孩子语言发展上会明显与同学存在差异,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和其他人相处,将会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甚至可能产生“退缩型性格”等问题。
因此,「听觉分辨能力」不足的孩子要进行听觉分辨类训练。
建议通过听声音找物品、猜乐器、听辨语气、听音乐分辨乐器、听句子等游戏,来强化孩子的听觉分辨能力。
01
打拍子
请孩子听到3的数字的时候拍手,请听到7的数字的时候拍桌子。
家长念数字36278153875
PS:家长在念数字的时候每个之间间隔2秒钟。
02
默数词语
听家长说一段词组,请孩子分辨并默数词组中某一词语的数量。
家长说:西瓜 丝瓜 丝瓜 西瓜 西瓜 丝瓜 丝瓜 丝瓜 西瓜 丝瓜 西瓜 丝瓜 丝瓜 西瓜 西瓜
请孩子说出丝瓜有几个?西瓜有几个?
03
找宝藏
家长事先把一些物品藏在某处,然后向孩子口头描述所放的位置,注意位置的描述不要太简单,最好用几句话讲述,好比:宝藏在妈妈的房间里,大衣柜的抽屉里。
04
打击乐器
家长可随意准备家中任何可以敲打的物品,例如衣架、筷子、锅铲可拿来当打击棒,而锅子、脸盆或杯可拿来当打击乐器,首先请孩子闭上眼睛,妈妈再拿任何一个打击棒来敲打乐器,敲三下后,再请孩子打开眼睛找找,刚刚家长是用什么敲打了什么。
05
声音配对
▼可用彩蛋代替进行训练
准备空的八宝粥罐子六个,绿豆,小米,蚕豆若干。
拿出蚕豆分别放到两个空罐子里,把盖子盖好,摇摇、听听,让孩子记住蚕豆的声音。以同样的方式让孩子记住绿豆和小米的声音。
在桌上准备6个自制的听筒,用纱巾把孩子的眼睛遮住,让孩子逐个拿起听筒,听到一样的声音就配对并排放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