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由世毕盟学员完成,经作者同意,由世毕盟教育(微信公众号:gguconsulting)排版发布。
1、申请背景
本科:上海交大计算机专业
GPA:overall 88.6/100;
TOEFL:110, R30 L28 S24 W28
GRE:328, V158 Q170 W3.0
Research:SJTU (2 topics); UIUC (1 topic); UC Berkeley (2 topics); CMU (1 topics);
ReferenceLetter: SJTU, UIUC, UC Berkeley, CMU
2、录取情况
PhD:CMU ECE
MS:
CMU:MSCS, MSR, MCDS, MSCV
UCLA:MSCS
UMich:MSCS
Columbia:MSCS
前言
敲这段字的时候我坐在交大的图书馆,重温着本科时光的宁静。回想起来,出国这个念头似乎从小就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完全没有考虑保研的这条路。也许是小时候被大人们叫外国娃娃,然后产生了执念?哈哈。
话说回来,其实是否应该出国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每个有出国打算的学生仔细思考的。因为如果你选择PhD,就意味着长达五年甚至更久的在异国他乡求学,如果选择Master, 就意味着你的家庭将为你的出国筹备一笔不菲的资金。当然与你的付出相对应的,你将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校的毕业生,你将与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人为伍,你将接触到世界顶尖的大师与教授,你将有可能觅得更为体面的工作与更丰厚的薪酬。
一旦权衡了利弊,并且确定了出国,那么接下来需要全力以赴准备的便是如何在有限的本科生涯中提高自己的各种背景,也就是:GPA, 语言成绩(TOEFL, GRE), 科研水平,推荐信,文书,简历。接下来我会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以及在国外高校时的所见所闻,希望能为大家的顺利海外求学带来帮助。
GPA
首先我想聊一下GPA吧,应该很多同学都关心这个话题。其实这个问题我在申请前也非常关心,在跟CMU的教授聊天过程中,我有幸得知了他们的观点:“PHD申请的话,GPA只要够用就行”。所以在申请PHD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追求高的GPA,或者仗着自己有一个接近满绩的GPA,就忽视其他维度背景的提升,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这里要强调一点,在教授的眼里的“够用就行“的意思仅仅意味着”你不用追求一定要专业rank 1st 或 满绩。但是GPA绝对不能太差,因为跟你同台竞争PHD slot的人,可能是来自全世界各个高校最厉害的一批人,这也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带着超高的GPA。要知道不论学校录取制度是强committee或者弱committee, 初筛的时候他们都会根据GPA/T/G这些硬条件先筛掉很大一部分candidate。除非你跟教授的关系好到你非常有自信:即便你被筛掉了他也会专门把你捞出来, 并且这个学校是弱committee(同时具备上述两种特质只能说可遇不可求)。所以最好认真对待本科的课程,在合理的时间安排内,尽量在GPA上做到你的最好。
说完GPA->PHD, 这里再聊一聊GPA对于申请master的影响。今年的申请中抱着玩一玩的心态申了特别多的master, 结果是我申请的master几乎全中了。这个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的GPA绝对算不上是很出彩,但我任然拿到了最顶尖的几个CS master项目,其中有研究导向的(MSCS, MSR), 也有就业导向的 (MSCV, MCDS)。这意味着,master的评判标准也并非是唯GPA论。所以,不论是申请PHD或者master,都应该注重全方位的背景提升。
TOEFL& GRE
对于T&G,应该但凡打算出国的同学都有耳闻,语言确实是每个申请者必须迈过的坎。至于如何提高TG的分数,我想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方法,你可以选择报补习班学习,你也可以选择自己钻研。不可否认考试会存在运气成分,以及答题的trick,但TG考试最终验证出来的还是你的实力。与其花时间去钻研答题的技巧,不如实打实地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打算DIY TG的同学,我的推荐是多做真题,TOEFL的TPO,GRE的Magoosh 绝对是提升分数的利器。在每次训练之后都要反思自己的问题,eg: 是词汇量不足,还是阅读速度不行,还是有想法说不出口亦或是能说但没想法,etc. 然后针对自己的问题刻意训练。至于TG准备时间,应该是越早准备越好。因为越往后走,你需要关注的点就越多,就更没有精力去集中准备语言了。尤其到申请后期涉及到科研的论文截稿;PS/CV的反复修改;套磁工作等。毕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我们更有可能在考试中发挥好。
关于TG对于申请PhD的影响,我觉得是因学校以及所申请的项目而异的,但有唯一确定的是国外录取的时候非常看重你的口语(此处重复三遍)!!!否则即便是有教授想保你都会非常为难,因为很多时候教授会帮你申请TA来帮你凑到PhD的funding,但试想如果你的口语却不够格当TA的话。另外我了解的CMU CS phd录取,到了最后一轮,比如80个candidate 筛到最后发offer的40个人。这80个人除了个别逆天的research背景外,剩余的research背景很难说谁比谁强很多。那么这个时候英语能力(speaking inTOEFL & writing in GRE)就变成了最后一轮筛人的重要的评价标准。所以我推荐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TOEFL speaking 刷到 24+ ; 把GRE的academic writing 刷到: 4.0+
Domestic Research
我是大二上期参加的实验室,但真正开始接触concrete的research其实是大二暑假才开始,这样的后果是到了大三中期我才弄出了第一篇文章。回想起来,要是大学能重来一次,我肯定要更早的加入实验室开始自己的研究方向。越早开始自己独立的研究意味着你将有充足的时间以及机会来将做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其最直接的影响是:你将很可能发表多篇文章。虽然我坚决不认同以文章数量来判断一个graduate school candidate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方学校/教授基本不了解你的工作,而你的文章又没有很高的引用量的情况下,文章数量多将意味着你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并且具备高效完成研究工作的能力。
那关于本科的研究,首先研究方向是一定得仔细考虑一下,你是想做人工智能?或者操作系统?还是无线?etc. 其次每个大方向里面就涉及到很多细分的子领域,比如人工智能里就包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增强学习,etc. 我觉得本科的最大好处就是有机会来尝试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限定了框架。这里我想在重点说一下多数同学比较关心的实验室选择问题,我的建议是:一定要选择那种加入后能够开展属于自己的研究并得到指导的实验室,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大家都进哪个实验室我也进哪个实验室”。由于本科生在知识积累以及眼界的局限性,要做出厉害的科研成果基本得有人领路,指导科研的人可能是实验室的教授(这种多为年轻的教授),但更多的情况是实验室高年级的博士或者博后。如果进了实验室后,没有入手实验室看重科研项目,只是干一些不疼不痒的杂活;或者接手了跟实验室主要方向不太相关的科研项目,一直得不到指导。上述的情况将造成你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出不了成果,在实验室里被迅速边缘化,对于科研的热情受到很大的打击,以至于一段时间后就不来实验室了。上述的沉默成本对于PhD的申请来说是灾难性的,而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盲目跟风进组”的同学身上。另外,我推荐进组之后的同学就要立刻跟教授表明态度:我就是来做科研发文章的。
Why Oversea Research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对于申请影响最大的海外科研经历,由于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大三暑假出国做科研,所以我们也俗称为“暑研”。暑研的重要性我想我也不用过多解释了,就说一点:每届的成功PhD申请案例中,很大比例是回到暑研老板组里继续读PhD, 或者暑研老板把你refer到了他的朋友那儿读PhD。
那么暑研能够给你的申请带来什么?这里简单列举几点:1.你在暑研期间很可能会发表不止一篇文章,其中可能有部分或甚至全是顶会,这将大大提升你科研背景的竞争力。2. 你在暑研的时候将会与国外top学校的PhD共事,你将有大量的机会面对面向申请成功的学长学姐们请教申请经验,并且了解他们的背景,获得他们的建议这样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由于他们与你之后申请的专业方向相近,与他们沟通后,不管是对自身的定位或对之后的背景提升方向都会有更清晰准确的定位。3. 在暑研期间,你有机会与教授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教授更为全面的了解你的能力与潜力,这远远比简历上的几行字让人信服。当教授认可了你的能力并且相信你的潜力,你就很有可能被录取进高于你目前简历档次的项目。即便教授没有办法把你保进他的组里,他也会想法设法帮你安排一个得体的出路,可能是他把你refer到跟他有密切合作的另一组里;也可能是他先把你保成master,然后过一段时间转成PhD… … 毕竟将会是很多年的合作伙伴,大家都会倾向用自己熟悉了解的人。4. 当然暑研最直接的影响是,你能收获一封甚至多封国外教授的推荐信,一封海外知名教授强力的推荐信的效果远远大于你的科研/GPA/TG/文书。所以申请时,有一个戏谑的说法是“申PhD, 最后大家拼的都是推荐信”。
那接着谈一谈申请暑研,在今年回国之前,我有幸参与了CMU 暑研项目candidate的选拔与面试。总体的感受是,选拔标准偏向于“名校,高GPA,多research经历”,有趣的是,大部分candidate都来自名校,而且基本都带着极高的GPA(4.0/4.0, 4.1/4.3, 93/100这种,大家感受一下)。太低的GPA我们一般会直接pass, 所以这也印证的前面谈到的GPA的问题:总归是越高越有利。暑研的candidate由于大多数都是本科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大家虽然GPA很高,但一般上来讲科研都没什么成果,如果这时看到某同学手握几篇文章,那将会非常亮眼。
申请者发邮件套词 -> 教授再面试 -> 最后再确定暑研机会是一个常见的流程。关于面试的话,我提供几个建议:1. 一定要谦虚!不管你是否是年级第一或者顶会一大把,语言上一定要尊重教授,太傲慢的人再厉害也没人想跟你合作!2. 有没有文章或者research经验丰不丰富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表达。3. 基本上愿意给你面试就是对你的简历的认可。其实短短的20多分钟面试,很难了解到你真正的实力,所以面试中更多的是看你是否能顺畅的介绍你自己的经历,介绍你的想法;是否善于沟通交流,容易相处。所以面试前对教授组里的工作进行调查与思考以及准备自己工作的介绍,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表达能力很重要!!!平时组会的时候有机会多训练。
顺便提一嘴,整体上来讲教授发暑研机会还是挺随意的,有可能你联系的比较早,那就直接给你了,有可能今天教授心情非常好,你面试表现也不错,一高兴就发给你了;有可能你提前联系了组里的PhD或者PostDoc,他们帮你推荐了一下,也就直接发给你了;有可能最近教授很忙,你套词的那段时间就对暑研candidate不管不问,那可能你的陶瓷信就石沉大海了;有可能教授就是不想再招了,你再怎么套,也不会回你…… 所以 ,不要因为几封陶瓷信没有回应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只要你愿意一直尝试,总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世毕盟GGU
最后再聊一聊GGU, 跟很多世毕盟的学员不太一样,我是大四了才报的世毕盟。很多与我同届的世毕盟学员很早签约了GGU,那么相应的他们就能听到世毕盟举办的申请培训课,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对申请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世毕盟mentor与咨询师的单独指导都能规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到的申请之路。那至于为什么我要大四再报GGU,首先我知道有好几个清华交大申请的特别好的CS学长都是在大四才签约的GGU,所以这个操作一直是有的。另外,我相信不少的同学在申请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锦鲤杨超越”或者“AD钙奶”,其实我报GGU又何尝不是这种心态呢哈哈哈,毕竟就我目前了解的留学机构中GGU的战果是最好的,每年大量的GGU学员收到了TOP offer, 所以我也赶紧报名进行加成一波。
不过说到正经的,GGU确实能对CV和SOP的撰写修改起到很大的作用。GGU有一套非常严谨的申请流程,各个时间节点卡的很严,所以拖延症的同学能够受到很好的监督。另外我最欣赏GGU的一个地方是mentor制度,今年我的申请mentor是Stanford CS的PhD学长。因为他就是最top学校的博士,并且多次参与Stanford的招生,所以他对于申请中committee关注点在哪一清二楚。对于CV/SOP里面,哪些经历需要重点突出,哪些经历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写,包括成绩信息,自己的感想体会在SOP里写不写,写多少等。在申请前我在Stanford开会的时候还专门约mentor学长出来吃了一顿饭,饭后坐在EECS楼里继续聊了半天,他对于PhD的定位,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对我影响非常深刻。
最后
在出国做研究的这段时间,见识了很多人,听说了很多故事。每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人的机缘,抉择与坚持。而这些机遇与抉择又让每个故事是那么的独一无二。愿每一位申请者都能用一颗诚挚的心走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到现在我依然坚信:命运总会眷顾那些坚持不懈寻求机会的人。
回想起来,那段纯粹的追随梦想的岁月将是我一辈子珍藏的回忆。
了解更多留学资讯,大神申请经历及干货关注 微博“ 成都世毕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