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际理解大会(Education Game Changers),也就是教育创变者,简称“EGC”于2019年12月再一次在苏州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处的组织下登陆苏州市第一中学。去年,我作为“首届创新课程实践者”在大会上与国内外教育学者和同行们进行交流,而今年则是作为一名学习者聆听教育专家与新一轮挑战者们的心路。
本次大会的口号就是“我们是朋友!”
没错,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每一位创变者与支持者都是朋友。有了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有了朋友的陪伴与慰藉,前行的路上将不再孤单与寂寞,迷茫的前行道路也会变得清晰。
会后,我与到场专家嘉宾之一,Ellen Meier(后称“梅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主任)进行了一对一交流。
“Excuseme,may I take a photo with you?”
“yeh. It's you?!”
“yes,it's me. Remember me?”
“yes,of course!”
……
当我上前邀请梅姨与我拍照的时候,她迅速认出了我就是去年台上展示的“创变者”,然后就问起了我一年的工作情况,她的亲切与热情立刻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对于我的行动设想,梅姨表示了赞同,对于我的问题处理,梅姨表示了肯定,对于我的困惑疑虑,她也非常有感慨的对我说“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PBL的学习变革,我们都知道是正确的,但如何能够让它说服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摸索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或许某些问题上目前是无解。但梅姨最后还是鼓励我,
——you are right,keep on!
——yes!I won't give up. I will show the PBL to more students and teachers.
一天高容量的信息输入后,细细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写一写,或者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基于PBL模式下校本STEAM课程实践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包含了课程的基本架构、学生的成品展示,更主要的是对于教师教育视野、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正是这样,本学期我们班继续尝试开展新一轮“有关于苏州文化”的PBL教学探索。
关于新的教育方式尝试有很大的困难。
首先是观念问题。“学生到学校到底是要学什么?学校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顶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了。我很赞同一个观点,“学校都是应该面对未来的社会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学校,就是学生面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实习基地,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是他的指导老师。教他如何面对新事物,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可在现实中,“焦虑售卖与传播”的教育环境下,能够真正做到心静不乱?即使是我本人,面对自己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焦虑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观念的问题不是能够轻易改变的。
其次是课时问题。对于体制内的公办学校,在分科教学的大环境下,想要搞PBL教学的话,如何与正常学科教学时间不冲突,这首先就是一个问题。在如今中考、高考的严峻形势下,如何能够让学生或孩子取得好的纸笔考试学业成绩成为了很多焦点。有一些学校在国家规定课程时间之外增加教学时间,甚至会占据原本的休息时间。而在家长一方,也是或这或那的原因,将孩子送到教育机构去补课。学生能够利用的空余时间就被压缩到不忍再“并吞”的地步了。所幸的是,我作为班主任以及综合实践课的指导老师,每周能有2节课的教学时间包管,来不及还能用班队活动课作补充,甚至还能比较方便利用平时课余时间。
再次是指导问题。在PBL教学中,的确已将“学生的学”推到了“教师的教”之前,但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生成性问题”,很多问题都脱离了教师的预设。如何面对这些未知的问题?如何评价思考问题的合理性或指导问题解决的程序性?……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差距也不是一点点的。特别是本人的感受,具体的项目进行过程中,很多都是跨学科的教学,或者我们现在更应该称为“学科融合”的。我一个化学学科的初二班主任,在做项目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物理方面的内容,需要提示学生文学方面的思考,需要提醒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需要告知学生数学方面的精细考量……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很难做到多学科融合教学,这时候教师团队(甚至应该说是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与经营就提到了日程上。
还有是评价问题。纸笔练习,白底黑字,对于学生成绩评价一目了然。尽管并不全面,也并不一定准确,但绝对是客观、快速、直观的。但是对于PBL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甚至非常注重小组间的自评与互评,这就是更多有主观性。如何设计一个比较科学的量表,如何帮忙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考评,如何让准确的评价反馈激励或指导学生进行PBL学习的过程,这对于许多老师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也是PBL本土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于任课教师的考评也是一个问题。PBL,很多教育专家的确在驰驱呼吁,但对于国家行政部门或专业机构并没有出台考评准则,也没有出文定制考量标准。正如今天专家们提到的,这些教育改革实践者靠的是“对教育的热情”,毫无功利性。他们背负着压力、误解,只想尝试“教育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最后就是核心问题。PBL教学,这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哪些内容适合用PBL模式进行?如何开展阶段性的教学?PBL的驱动性问题以及预期达到目标是什么?定的目标是否合适?……这一切问题都是建立在对学科理解、教学理解以及学生理解之上的。就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对人的培养一样。去除外包装,直见坚硬的内核,这就是最核心的问题。
其实,问题应该还有很多,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研究探索。但不管如何,正如题目所说
我们需要时不时停下来,聆听一下来自灵魂深处的叩问!
——我们这么做的教育初心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尝试?
——我们为什么明明可以在舒适区里教学,却要在无人区里开垦荒地?
这些问题能够帮忙我们抹去眼前的尘土,擦去脸上的泪水,继续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