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 steam | 例析“学习环”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

来源:互联网 编辑:wan玩得好手游小编更新:2024-07-27 12:06:02 人气:


例析“学习环”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


马建兴


(本文刊发于《中学生物学》杂志2019年第5期第59-62页)

摘要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合理运用“学习环”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以试图寻找到适合于当下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变革的路径与方式,最终达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愿景。

关键词  “学习环”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1 “学习环”教学模式


“学习环”教学模式最初源自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环由最初的3个阶段发展到现今的5个阶段(图1),其基本观念、主要环节及教学策略基本连结不。即,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或动手做来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习者自主建构、解释所习得的新概念,教师同时引进新的名词或作概念辨析,促进概念转变;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复杂情境中的真实问题,教师利用形成性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中学生物学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坚持“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的理念引领,运用“学习环”教学模式优化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 促进概念转变:优化问题情境创设,

搭建探究学习支架



      学生基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所形成的前概念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稳定性。前概念并不都是错误的,但往往是零碎的,缺少连贯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引入”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通过“探究”帮忙学生丰富概念,实现概念转变或者重建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科学探究过程而忽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现象比较普遍。“学习环”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帮忙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如,在“人类遗传病”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促进概念转变。




2.1.教学活动设计(片段)

教师借助PPT,以视频结合解说的形式,呈现一组关于家族性疾病、人类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典型病例及介绍,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家族性疾病都属于人类遗传病吗?②先天性疾病都属于人类遗传病吗?③人类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遗传病吗?学生结合问题,观看视频,听取讲解,积极思考,分组讨论,通过判断、论证,能正确说出家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因饮食缺碘导致的家族性呆小症,是家族性疾病,但不是遗传病;某些因生殖细胞产生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亲代正常而在子代才表现或出现的病征属于遗传病;某些因怀孕期间饮食或病菌感染导致的新生儿疾病属于先天性疾病,但不属于遗传病;有些遗传病可能在一定年龄阶段才发病。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事实,提炼属性,在修正前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人类遗传病”的科学概念。即,通常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所导致的疾病,通常分为三类: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设计意图学习遗传病的主要价值在于认识遗传病的发病机理、遗传方式及防治法子。所以,教师帮忙学生明晰遗传病的概念内涵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判断辨析实例,进一步帮忙学生认识前概念的不足与漏洞,进而建构科学概念,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是本模块的大概念之一,而“人类遗传病”为该大概念的显性表达提供了事实支撑,并丰富了大概念的内涵。本案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人类遗传病”前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图文、视频等信息创设具有强烈冲突的问题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辨析“人类遗传病”“家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关系,凸显“人类遗传病”的素质——遗传病通常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概念建构源于学生对前概念的不满,教师运用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忙学生不断修正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探究、解释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疾病成因的复杂性,有利于显性化表达生命观念;还有助于形成与发展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促进提升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


3 发展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获取事实,

归纳提炼建构概念


     科学思维是一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思维是指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思维是指“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1.教学活动设计(片段)

教师借助实物向学生介绍实验室中 H2O2 的保存方法和条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完成“温度对 H2O2 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实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新鲜肝脏研磨液、Fe3+、注射器、气球等实验器材,自行设计“比较不同催化剂对 H2O2 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气球实验”,结合气球胀大的速率,得出结论: H2O2酶催化 H2O2分解的效率比Fe3+更高。

教师引导性提问:由于受到气球材质、肉眼观察的准确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气球体积的变化以及最后的大小并不能准确反应出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那么,怎样才能定量地分析 O2产生和 H2O2 分解的速率呢?并适时呈现 O2 传感器并介绍其工作机理和使用方法。学生立刻领悟可以利用 O2传感器来优化本实验中数据的采集,进而让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 O2产生的速率以坐标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与上述“气球实验”中的O2产生的总量进行对比。最后发现:两个实验产生的O2总量相等,表明了“酶是一种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剂。与其他催化剂一样,提高了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

教师课前组织部分学生,通过跨栏模拟“不同条件下 H2O2的分解速率”,采用学生是否助跑、不同程度降低跨栏架高度等形式,类比加热、Fe3+催化和 H2O2 酶催化时 H2O2 分解速率不同的情形条件,并录制好视频。课堂上,学生认真观察视频,积极思维,讨论、分析视频中的情境,进一步理解“较 Fe3+催化 H2O2分解而言, H2O2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根据上述探究实践的现象,和其他相关酶实验的证据,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形成酶的初步概念——酶是一种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设计意图:将一个复杂的探究性实验分解为若干个递进式的小实验,有助于学生厘清各种变量间的关系,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通过实验的改进,使实验现象的呈现更加直观明显,有助于学生理解“较无机催化剂而言,酶的催化效率更高”。利用传感器技术对实验进行定量分析,并将结果直观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还加深对于STSE理念的理解,进一步帮忙学生理解酶的作用机理。


3.2.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标准》倡导“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理念,这就意味着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案例精心设计了“探究”“解释”等环节的学习活动,将教材中“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分解实验”分解为“定性探究”“定量探究”和“模拟探究”3个层层递进的探究和模拟实验,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动手做科学(doing science),从而让学生能深入地认识酶的作用机理和特性。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定性到定量的探究实践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推理分析、模型与建模、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还能帮忙学生更好地建构“因果关系:机制与预测”“尺度、比例与数量”等跨学科核心概念。在“解释”环节,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并分析数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方法揭示相关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机理,最终建构“酶”的科学概念。



4 提升社会责任:“精致”深化概念理解,

“评价”促进学习回归生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谭永平认为:生物学课程引导学生建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建立在对生物界、生物学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素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物界、对生物科学技术、对生命的正确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对待它们的“定型看法”。这一价值判断和定型看法,将在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和日常生活决策等过程中显现出指导作用,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好比,在“基因突变与细胞癌变”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1.教学活动设计(片段)

课堂上,教师通过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展示以下社会性议题: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增速较快。研究表明:癌症发病率增加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与环境污染、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精神焦虑导致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也有密切关系。那么,细胞发生癌变的机理究竟是什么?诱发细胞癌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临床上,癌症的诊断、治疗方式分别有哪些?作为一位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学生,该如何正确看待癌症?如何关爱癌症患者?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细胞癌变的概率呢?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运用已学的“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因”“癌细胞的特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癌症的诊断与治疗”等知识,与小组同学讨论自己的想法,发表见解。小组记录员记录各成员的发言,形成本组问题的答案条目。下课前,教师布置任务,指导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癌症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等资料,再通过调查走访,了解不同人对癌症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分析陈述(尽可能对上述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帮忙学生巩固“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因”“癌细胞的特征”等知识,促使学生从科学素质、技术方法、生命态度和社会责任等角度,整体认识癌症,思考癌症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对癌症患者的关爱等问题。课后,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需要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形成陈述,并通过恰当方式表达、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

首先,各小组委派代表交流本小组的前期研究性学习成果,就“癌症的预防、治疗、正确看待癌症及学会关爱癌症患者”等问题发表见解。各小组交流结束,再开展“假如我是……”(角色分别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科研人员、卫生局工作人员、制药厂工程师等……)的主题讨论活动。选择部分学生代表模拟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视角,表达对于“癌症的预防、治疗、正确看待癌症及学会关爱癌症患者”的观点。讨论过程中,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独立思考,并能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不同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饰演活动,促使学生对细胞癌变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癌症诊断与治疗等问题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体验了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是如何看待同一问题的。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批判性思维,驳斥某些自媒体中关于癌症防治的虚假宣传;积极宣传癌症防治,关爱患者,介绍癌症治疗新技术,组织开展“了解癌症,抵抗病魔”“写给癌症患者的一封信”“拒绝不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癌症”等活动,并通过不同途径发布倡议书。多种形式发布倡议书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癌症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并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到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对策,逐渐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体化的整体意识与发展观。



4.2.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搭建活动支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癌症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和关爱癌症患者等议题,收集资料、调查走访并撰写分析陈述。学生需具备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进行严谨地论证和准确地论述。学生围绕撰写的陈述进行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发展了交流表达、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而“角色饰演”“写给癌症患者的一封信”等环节,则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讨论的担当意识和责任,养成关爱生命的态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精神紧张及免疫能力降低等因素与癌症发病率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的对癌症的成因与治疗、对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乃至对生命的正确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对待它们的“定型看法”,引领学生做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实践者。此外,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媒体资源,也是科学技术及其价值在在课堂中的直观体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等核心素养。


5 结语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课程化与具体化,是联系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间的纽带,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学习环”教学模式——精心选择“引入”情境,恰当开展“探究”“解释”“精致”等活动,合理“评价”,是能达成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的。

但是,“学习环”教学模式不可能适用于生物学课程的所有内容,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学科教学问题。要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持续提升,教师需以课程理念为引领,合理运用“学习环”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学习内容,合理选择多种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以真正达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愿景。

   

参考文献:

[1]林芸,张军朋.5E学习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9):29-30.

[2]代鸣,姚宝骏.5E学习环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生物学教学,2008,(7):18-19.

[3]钟圣校.科学教育研究[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0,5-23.

[4]谭帮换,胡绪.试论探究教学的“学习环”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7):38-40.

[5]王健,李秀菊.5E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2012(3):39-41.

[6]刘欣颜,麦纪青,刘恩山.运用5E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导刊,2017(6):48-53.

[7]袁维新.论基于概念重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15-19,8.

[8]陶杨娟.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以“DNA复制”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7(12):27-30.

[9][]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70-72.

[10]谭永平,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外延与整体性[J].课程·教材·教法,2018(8):86-9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12]李连杰,齐永平.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7(01):78-80.

[13]张颖之.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沿图景——透视美国K-12科学教育的新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12(03):72-76.

[14]National Academic of Engineering. 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EB/OL].http//www.engineering challenges.org/cms/8996.aspx2013-04-02.

[15]王威,刘恩山,李倩.将跨学科概念融入高中生物学课程初探[J].生物学通报,2012(8).29-33.



本文最终版权所有归《中学生物学》杂志社,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玩家到【wan玩得好手游】查看最新变态版手游攻略,只需要在百度输入【wan玩得好手游】就可以浏览最新上线送满vip的变态手游攻略了,更多有关BT手游的攻略和资讯,敬请关注玩得好手游!

更多...

热门推荐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