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刘哥。
前两天刘哥收拾屋子,收拾出来一张超人音像店的会员卡。
90年代住在学院路的老人们,对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
小时候买游戏CD,首推超人音像店。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早已回归尘土的超人音像店,和音像店里走到头虚弱地靠在满墙游戏盘边的瘦削的青年男子,是我们关于PC游戏最初の启蒙。
真不知道每天对着这么多游戏,这个男人是如何忍住不在上班时间摸鱼的。
2
长大以后,我们有了steam。
steam有很多种玩法。我其实也不怎么玩,但我知道的玩法有这么几种。
1,登陆,直接就干PUBG。steam的库里,一生就这么一个屌游戏,玩一辈子。优点是长情专一,很多人靠这个维持婚姻生活的激情。再一个是省钱。缺点是一个游戏玩太深了,其实也不怎么省钱。
2,花十几块钱装个甚至不算游戏的wallpaper engine,点创意工坊,条件搜索r18,然后只勾选女性。优点还是省钱,缺点是比较费纸。
3,真诚拥抱steam上优秀的单机游戏。之前被老何推荐装了个app,小黑盒。小黑盒里对于一个PC党是友好的,里面推荐的很多游戏都不差,好比今天的主题:电影游戏。
3
电影游戏有好几个听起来相近的名字,好比互动叙事类游戏,图像冒险游戏。其实这些概念的内涵是交叉的,不是完全重叠的。互动叙事类游戏也可能是动画片,好比life is strange。
我管它叫电影游戏,因为我总结的这类游戏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真人出演,这里有个名词叫“全动态影像”。所以说它是电影。
二是和你频繁交互,电影的剧情通过你的交互完成剧情,或通过选择的不同,实现多结局。所以说它也是游戏。
目前我玩过的此类游戏有以下几款,分别做一些小小的分析。
1,《隐形守护者》
隐形守护者有多牛逼,很多公众号都已经说过了,我就不说了。
这个游戏刚出来的时候我就玩了,也是在小黑盒上看到的。那时候公众号没一个推这个游戏。我挺纳闷,只是感觉它一定会火。于是我在地道风物的二条还是三条上,推了一下这个游戏。奈何我们不是一个游戏公号,而且那个时候编辑部里的同事也都对这个不感冒。
一两个月后,这个游戏就火得一塌糊涂。
晒一下我的成就:
全结局游戏时间:28小时。
以后请叫我喋血特工。
这个游戏值得玩,因为:
1,不管你平时爱不爱国,玩完这个游戏的某些结局,对国家的那种情感,对战争年代,人的命运的那种感慨,会被激发出来。
2,演员长得好看。以下剧照在通关后可获得:
3,很多人都认了老婆:武藤纯子。我不管,我只想认庄晓曼。
“牺牲在所难免,你我应该都已经习惯了才对。”
4,总觉得庄晓曼像《伪装者》里的汪曼春。肖途和明台也挺像的。平时喜欢看谍战剧,一定会喜欢这个游戏。
5,肖途在历史上的原型是中共的五重间谍袁殊,这一点也挺带感的。玩的时候就感觉脑容量不够用了,得一边玩一边吃核桃。
6,游戏里的很多选择,会直接或间接决定你能活着还是死了,是马上就死,还是几年后再死。通过这些选择对应的后果,可以揣测编剧对人性的定义和判断。
2,《The shapeshifting detective》
化身侦探整体的氛围相对偏灵异、恐怖,毕竟绝大部分的取景都在一个幽暗的酒店里。
1,和隐形守护者的主人公视角不同,这个游戏的视角可以随意切换,因为你是一个可以变脸成游戏内任何嫌疑人,甚至是警长的侦探。这是游戏最大的卖点。
2,切换视角和伪装,一方面可以帮忙你迅速了解案情的真相,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对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伪装的表露。
举例:你变成A,与B对话得到信息C。然后你变成B,又反过来与A对话。那么问题来了:
在真B看来,A已经获取了信息C,但其实真A并没有获取到信息C。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真B以后在和真A对话时,双方会出现迷惑。
在真A看来,真B不知道信息C,但其实你已经知道了。如果你接下来获取信息D的判断,是基于对已知信息C的判断,你就特别容易表露。
当这样的问题,扩展到4-5个游戏人物时,你说累不累?
3,游戏的设定,是当你每开启一遍新的游戏时,凶手是谁也会随机变化。这个还挺有挑战性,不过我只玩了一遍,猜对了凶手,就再也不想玩了。
因为换来换去的,一会儿作为男人牺牲色相,一会儿作为女人牺牲色相,有点晕车。
4,演员还挺性感的。
一次通关游戏时间:不应该是14小时。我也忘了我当时干嘛了,可能中间出门了一趟。
3,《late shift》
late shift是我接触的第一款电影游戏,我就是被这个游戏拉进坑的。
从玩家数上(几乎是化身侦探的10倍)也能看出,这款游戏的整体质量应该挺高的。
1,游戏视角和隐形守护者类似,你就是主角,选择影响结局。
2,应该是几个推荐里,最具有电影剧情感的。你能感受到剧情在不断推进,做选择时也有时间条的限制,紧张感很棒。
3,比较坑的是,相同的剧情不能选择skip,你想玩不同结局?那就把所有看过的都再看一遍吧。tnnd,再好的电影,也经不起这么看的。
所以尽管已经达到了专业美剧的画面水准,我也依然没玩出什么成就。
2~3结局游戏时间:5小时。
4,《her story》、《telling lies》
这两个游戏和前面几个完全不同。
1,游戏由《寂静岭:起源》的导演兼编剧 Sam·Barlow 制作,首先人家是正经的电影底子,半个科班出身。
两个游戏在操作模式等很多地方类似,就用《her story》说说吧。
如果说这个游戏有点惊悚的感觉,那就是在结局的时候,当你知道你自己真正的身份是谁,的那一刹那。能看出编剧的水平了。
2,游戏一开始会显得比较难上手。因为游戏全部的内容,就是看监控录像。录像还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而是你要在警方数据库里输入关键词,才会不断有新的录像出现。一开始就4个录像,这4个录像就是你所有推理能凭借的全部资料。
这种感觉就像,你前一个负责这个案子的警察同事去塞班岛度假了,现在只能你来接手这个摊子。而且,你那个同事还没给你任何report。
同时联想起一本书,当初国关的大学教授董璐编写的,《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这本书是我读过印象最深的教材,是因为它的阅读方式:跳转式阅读。通过关键词A,跳转到B,再到C,书中所有的词条都做了A-B-C这样的跳转链条。
读起来很过瘾,缺点是比较废书,一本书需要哗啦哗啦不停地翻。
3,游戏是全英文的。英文字幕,英文发音,以及英文搜索。有评论说大学英语六级看着吃力,我就只想问,你这考的什么野鸡六级?全程大概查了10几个单词吧,感觉还可以,一般家庭美剧听力水平,何况还有字幕。
《telling lies》是《her story》的续作,提供了简体中文。但依然建议用英文进行,搜索会比较方便。
单结局,仅解锁部分成就的游戏时间:90分钟。
5,《来访者》(1、2)
从《来访者》的小黑盒玩家数上看,这是一款严重被低估了的游戏。
1,和《her story》的操作比较像,玩家需要面对一个类似数据库的系统。系统内有证词、物证、侦探陈述(尸检陈述、地形图等)、手机短信等多维度的证据链条。玩家需要对现有的证据进行2项、3项或4项的整合(这些证据需要互相印证或互相矛盾),激活新的证据,从而推进剧情的发展。
2,和《her story》不同的是,已有的证据,会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获得新的解读角度。这一设定无疑更加贴近现实。
3,一开始没明白为什么叫“来访者”。但当你通关这两部作品后,会恍然大悟。
4,和制作达到美剧水准的《late shift》不同,《来访者》的演员演技都很浮夸,十分沙雕,是明显的小成本制作。好比:
上面这个白眼翻到飞起的老哥,在两部作品中都有出演。除此之外,他还是编剧之一、摄影、包装、司机。
实际上两个片子绝大部份演员是一样的,连结了原汁原味、有传承性的沙雕感。
5,前面提到游戏的推进逻辑。通过组合不同的证据,获取新的证据。游戏中证据的数量十分庞大,4-5个嫌疑人,每个人都会产生最多几十条证据。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人物有很多,意味着疑点的出现是多线程的。而游戏的推进方式却是单线程的。很多时候,通过证据A+B得到的疑点C,和通过证据D+E得到的疑点F,在玩家的大脑中出现的顺序,并不一定是C早于F。而如果你没有先想到C,游戏却需要C的推进才能进展到F,这样你就卡住了。
另外,即使你的思路正确,但当具体选择哪些关键证据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卡住。这和游戏对证据的切分不够精细有关。
所以,建议同时搭配游侠的攻略进行游戏。
6,瑕不掩瑜,真心是两个十分精彩的故事。玩起来你会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刘哥通关后一抬头,天都快亮了。
总共游戏时间:9小时。
若有其他类似好玩的游戏,欢迎留言推荐。
-end-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