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希望你的孩子未来长成什么样的人?
闭着眼睛我都能猜到答案,无非是健康、善良、乐观、坚强……
那么,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呢?
你陷入了沉思……
那换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中产阶级父母焦虑吗?
除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经济上的压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养育一个孩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里,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她认为,主流文化的教育理念是家长应该做一个“木匠”。木匠在造一把普通的椅子或者是一件艺术品之前,都有一个设计图。
他想要的成品已经被画在了纸上,连几毫米的误差都能考虑到。然后根据这个模型,选用合适的材料一点一点打磨,直至成型。
而且成果是能够被检验的,看这个成品牢不牢固就行。
就像我开头说的,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进名牌学校,目的性很明确。
正相反,艾莉森推翻了这种思维,认为家长更应该做一个“园丁”。
一个园丁在浇花种树时,他不会去想以后花草会长成什么形状,而是会去思考如何创造一个适宜花草生长的环境。
他没有法子控制生长过程,但可以通过控制土壤环境、空气质量、温度等影响花草生长。
总的来说,就是培育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使花草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各种未知的变化。
你看,这和培育孩子是不是道理相通?
我相信平时会照顾花草的家长,一定也是懂得教育之人。
教育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y=ax+b的线性函数,代入一个x值就能轻松得到y值。
被你忽略掉的影响y值的潜在因素太多了,家长自己的性格和观念、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和长辈的关系、和孩子的交流方式、面对问题家长的应对态度……
如果单抓成绩送他们去各种辅导班,只能说控制了最主要的x值,可是其他的潜在因素控制不住,y值也会出现偏差。
“爱孩子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环境的创造。
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环境,但主要是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
在学校有老师管,可控的只有家庭环境。紧接着问题就来了,怎么爱孩子?怎么培育家庭环境?
我先来举几个例子,便于各位有个直观的印象。
一说郭德纲各位都知道,德云社班主。他说他的儿子郭麒麟,到今天给他打电话都没有坐着打的时候,但是他对自己的父亲也是一样,都得站着打,不然就说不出话来。
一个来自上海的家庭,母亲原梦园是个宿管阿姨,提前退休陪着孩子读书,但因为这种方式使母子都感到焦虑,原梦园就决定重新打开书本慢慢研读。
最终儿子成功考上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原梦园自己也先后考取了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和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在今年暑假热播的由黄磊、海清、沙溢等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患了中度抑郁。
心理医生说,这是由于父母两个人在孩子面前都在吵架,说对方的不好,孩子从小就感受不到家里有爱的氛围,甚至会认为父母不和是自己的错。
不过电视剧给了一个很好的结局,父母复婚,英子的状态也越来越好,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几个例子总结下来,套用崔卫平的一句话就是:你怎样,你的孩子便怎样。
再精炼一点,就是言传身教。
当我们成年人在认识一个新的人的时候,看他身边是怎样的人,往往能反映出他是怎样的人。
孩子亦如此,从出生到十八岁大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的思维模式、为人处世等方面很大程度是受父母影响。
大家好,我叫陈汉宁,小有运动天赋的我模仿能力不逊,最喜欢给孩子说故事,很享受变换数种声音演绎故事的过程。平时说着段子玩魔方,可盐可甜孩子王!
我觉得:幸福,是一种能力。连结一颗淡定的心,不要什么好事都觉得理所当然,任何时候,持有一颗感恩的心。知感恩者,知幸福。工作上如此,生活中亦然。
本课程由德稻教育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品牌国子郡提供,打造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成长空间,重新设计学习体验,以PBL项目制教学预演未来真实生活,培养坚毅、果敢、放眼未来的心智,让课外的社区生活陪伴孩子在喜悦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