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胖啥时候推出“热搜功能”啊?
截止到今年一月份为止,玩家总共在Steam平台上可以购买到超过30,000款各式各样的游戏,这还不包含那些软件、DLC或是类似“Free to Play”的视频,这几者总共加起来,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1,000款,这其中(仅指游戏),有超过53%的游戏是在2017年和2018年才在Steam上与玩家初次见面。
更残酷的数据是,根据2014年的统计,将近有37%的游戏从上架开始就没有被任何玩家游玩过,而随着近两年游戏数量的增加,这一比例恐怕将会更高。
但即使这样,玩家在打开Steam后,仍然面临着要从一万多款游戏之中挑选到心仪之物的困境,这不仅是对眼光的考验,更像是一场运气的赌博。
算法为骨
美国的汽车之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我最初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这句话被乔布斯奉为经典,显然,无论是汽车之父还是苹果掌门人都明白,如果依照顾客的需求,汽车可能永远不会被发明。
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大部分顾客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对产品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深喑此中之道的二者一位创造出了汽车,一位推出了iPhone4,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经理们并不满足仅仅只是指导人们该去买怎样的交通工具或是怎样的手机,他们开始倾向于高速人们应该去买一辆车或是来一款时下最新潮的智能手机。
体现在Steam商城之中,就是G胖不止是告诉你哪些是还不错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他直截了当的告诉你,你应该试试这款游戏。
这一点,相信不少原本只是把Steam当做“Dota2启动器”或是“《绝地求生》启动器”的玩家都深有感触。
“我明明只要玩一款游戏的,怎么游戏库列表越变越长了?”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Steam的推荐机制。
每当你打开电脑,成功登陆Steam之后,都会弹出这样的推荐窗口(少部分是告诉你Steam平台正在更新)
这一窗口包含但不限于向玩家展示“某某大作即将上线,快来买啊”“某某游戏打折,快来买啊”“某某开发商举行特惠周,快来买啊”“某某游戏更新了,快来买啊”“《刀塔霸业》新赛季了,快来玩啊”之类的促销信息。
亲儿子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进入Steam的商城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精选和推荐”板块。除了会出现一些时下热门且刚刚推出的作品之外,G胖还会为玩家推荐一些游戏,这些推荐作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热卖或是促销商品,而是G胖贴心的为每一位玩家量身定做的精心之选。
这一切,都来源于互联网时代十分重要的概念——算法。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于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个算法的优劣可以用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来衡量。
简单的说,V社的程序员们根据一些你提供的数据,设计了一大套复杂的程序,最后将算法认为的最适合你的游戏呈现给你。
这其中,玩家提供的数据根据Steam官方的隐私协定,包含玩家的基本账号信息,例如地区,国家等,以及通过浏览器,移动设备或客户端登陆Steam之后的所有操作,还有付款时所填写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Steam会利用算法分析出“程序认为你会购买的游戏”,并且向你推荐。
隐私政策协议
事实上,崇尚算法的互联网公司大有人在,字节跳动公司就十分看重算法的应用,其旗下的多款App,如“今日头条”“抖音”等就十分善于利用算法向用户推荐内容,这其中的数据来源可能就是你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在页面的停留甚至好友的行为。
可以说,这种行为总是能精确打击到用户的软肋,也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时间耗费在此类App之上。
世界人民苦抖音久矣
因此,虽然Steam推荐的游戏在表面上只是简单的根据“喜好标签”进行推荐,但总能让人忍不住“喜加一”。
更直观的体现则是在“探索队列”之中。
G胖会将他认为你会买的游戏排列在队列之中,让你一个个浏览商品页进行挑选,那感觉颇有在商场之中逛一家家店铺。
此外,同处页面顶部的“好友中热门”让玩家清晰地看到好友都热衷于哪些游戏,避免跟不上潮流,“建议鉴赏家”则会根据算法为玩家提供适合的鉴赏家,颇有“大V推荐游戏购买”的感觉。
此外“排行榜”这一部分也是玩家挑选游戏的风向标,无论是“热销商品”还是“优惠”都十分有参考价值。
其他的板块也都有各自推荐游戏的功能。
这一板块应该叫“打折,捡钱!”
魔高一丈
技术是中立的,从钻木取火到分子裂变,技术是成为文明的火种还是杀戮的机器皆在人的一念之间,更何况算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漏洞会成为谋利的工具,而算法自己也无法涵盖所有的游戏,30,000款游戏之中,总会有沧海遗珠。
就拿E3上公布发售日期的现象级游戏《赛博朋克2077》来说吧,游戏刚在Steam开始预售,就已经被“蹭热度”了。
这款游戏名为《Cyperprank 2069》,名字就十分的恶趣味:“prank”就是恶作剧的意思,而2069似乎指的是1974年德国拍摄的一部性爱电影。再瞧瞧这骚粉的Logo,和正牌的布局都如出一辙。
游戏甚至把基努·里维斯E3登台的名句“You’re Breathtaking!”给用上了。在简介和详细介绍中,开头都是“THIS GAME WILL BE BREATHTAKING!”。而根据制作者给出的煞有介事的介绍,游戏将会是“新一代的RPG游戏”,发生在人类被智能计算机奴役的未来,主角是个来自过去的警察,目标是成为全村最富有的人。而每次完成任务后,玩家将会得到声望、美金和经验,通过积累资原本成为未来大都市中最富有的AI奴仆。
最骚的还属制作者在游戏详情最后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游戏和《赛博朋克2077》没有任何联系。”
显然这并不是唯一一款碰瓷《赛博朋克2077》的游戏,当你在Steam上搜索“Cyberpunk 2077”时,还能搜索到另一款名字、甚至颜都雷同的游戏——《Cyberprannk Girls 2077》。
至于这款游戏具体内容是什么,给大家看一下简介和标签,一切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只是简单的名称雷同,还有些游戏会利用不断的修改正式上市时间,从而达到一直停留在“热门即将推出”的榜单上。
近日,Steam就进行了一次开发者后台更新,加上了“为作品修改预定发售时间的机制”。在此次更新后,开发商们将无法再任意更改作品的发售时间,而是必须要提交申请给 Steam,告知原因后由Valve官方人员手动进行调整,才能更改发售时间。
图源SteamCN论坛
据Steam中国社区消息,此次更新后,若开发者想要延后产品的上架时间,必须联系Steam,阐明为什么作品无法按时完成、以及承诺一定会在下一个预定地发售日发布作品,接着由Valve 官方人员进行手动调整,才能延后上架时间。
此举或是因为Valve想要杜绝开发者通过频繁调整发售日期,来让自己的作品有更高曝光量,由于Steam机制,只要开发者调整自己的发售日期,那么作品就会重新被放到“即将发行”的榜单中,再次获得曝光。而这次调整将有望根绝这种行为,也能防止游戏开发商的恶意跳票。
近来被禁止的“违规手段”不止这一种,内蒸汽动力论坛网友@冷笑黑妖就发现,Steam上多款国产游戏疑似因为抽奖鼓励玩家多写评论从而触发了Steam的降权机制惩罚。
国产独立游戏不易,就不具体说了
除了“抽奖刷好评”,还有“百万阴兵”,不过这次是一位无辜的开发者出现了问题。
在今年二月,玩家如果搜索Steam排行榜,会在流行榜上发现一款处于抢先体验的独立游戏《变种基因》(Geneshift),这款名不见经传的游戏与《绝地求生》和《GTA5》之类游戏混在一起显得很奇怪。出现这一状况,要得益于一位努力工作的游戏开发者和海量的交易机器人。
这些交易机器人并非《变种基因》的开发者Ben Johnson所操控,而是来自那些使用独立游戏掉落的卡片放到市场上卖钱的人。这种滥用独立游戏卖钱的现象早已有之,Valve也清楚,但由于Valve自己也从卡片交易中抽成,因此虽然公司曾对这种机器人交易的行为有所打击,但并未被真正根除。
中枪游戏
至于Steam商店的推荐栏位是否会像X宝“直通车”一样,出现花钱买量的灰交易,只能说从现状来看,G胖并未出现是“内鬼”的迹象。
Gabe自有妙招
显然,V社也意识到了他们的算法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在去年8月,V社就调整了曝光率的算法,但并未公布具体算法(还是怕人钻空子)。
今年7月,V社又上线了“Steam实验室”功能,旨在帮忙玩家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在推出实验室的同时,有三个首推实验向大家开放。
一、微型宣传片是精心制作、时长6秒的游戏宣传片,全都显示在同一页面上,让玩家一目了然。
二、交互式推荐模型查看玩家最常玩的游戏,并使用机器学习推荐它认为玩家会喜欢的其他游戏。玩家可以查看最近十年发布的最热门游戏,也可以寻找过去六个月发行的小众游戏中的璞玉。
三、自动展示是一段时长半小时的视频,介绍Steam近期推出的产品。玩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在另一个显示器观看;或者专注地认真欣赏,感受成百上千款游戏扑面而来。
同时,对于Epic一直批评的“差评轰炸”,Steam也有很好的应对,相信大家在《无主之地》系列的相关新闻都有所耳闻。
但与之相对的是,根据国外一位名叫Erik Johnson的海外独立游戏开发者今年年初三个月的数据统计显示,推荐系统系统任然十分看重好评率和热度,这虽然无可厚非,但也意味着“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还是十分明显的,对于那些独立游戏的制作人来说,指望Steam的推荐让玩家购买游戏还是较为困难的。
结语
在《黑镜》第四季的《绞死DJ》中,编剧设定了一种堪称终极的算法,每个人都成为其中的代码,由算法计算出每个人匹配的“终极伴侣”。
可能没有人会愿意让软件决定自己的所爱,哪怕它的匹配率达到了99.8%,但不可否认的是,算法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点开外卖软件,系统会推送你最可能下单的餐馆;打开打车App,你要去的地方系统已经揣测出来;甚至打开Steam,你将为哪一款游戏“喜加一”G胖都放置上了。
但是亲爱的朋友们不必担心,算法决定你玩什么游戏的日子可能没那么快到来,因为就算像我这样的正派人物,在不小心误点了几款图标是“可爱动漫女孩”的游戏之后,系统居然为我推荐了这样一款射击游戏。
BUG,一定是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