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朋友圈里记录自己的生活,开心或者失落的某个瞬间,想法就喜欢写在公开的平台里,因为希望和志同道合的人互动交流,若能找到与自己彼此理解的人会更加开心。不同平台的用户特点不同,我也一直在转换平台,所以之前的许多想法一直零星地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直到昨天和朋友聊天,让我重新想要把自己的想法都记录在公众号里。
微信公众号当初吸引我的是它的标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使我当初动了注册一个公众号的心思,去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不过感觉它好像更适用于电脑端编辑,而且必须有一张封面的配图,所以我选择了对移动端更友好的简书。
刚注册简书的时候,简书里面的许多文章都能给我带来思想上的启发,很多人写的文章都让我有想要评论的欲望,那是一种思想碰撞的感觉,很开心。在我没写文章的时候,就有几个好友因为我的评论关注了我,并且鼓励我写写自己的经历,对我的过往很是好奇,这让那时很自卑的我受宠若惊,于是也写了一些文章。那时的简书有一个“首页投稿”的模块,被它接收的投稿,能够被所有简书用户看到,这无疑是对写作者的一种吸引和鼓励,毕竟,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谁不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呢?于是,能上“首页投稿”仿佛成为了一种认可,有许多人会分享自己上“首页投稿”的努力过程以及经验方法等,不过我可能比较幸运,我一开始写的几篇文章都是一次就通过了“首页投稿”,这无疑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也让我建立起自己在写作和表达方面的一些自信(可能这也是让习惯沉默的我,有时开始变得健谈起来的原因之一)。
不过,后来简书开始改版,撤销了“首页投稿”,引入了推荐机制,以及一些类似于积分奖励的“简书钻”等很复杂的一套体系:撤销首页投稿以后,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操作推荐的,“你喜欢什么,就不停地推荐给你什么”的后果就是我很少接触到“新”的想法了(对于电商,我认为个性化推荐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可是思想交流却有所不同,因为思想本来就是发散的,只有在接触到新的思想,产生碰撞时,才有可能打破或完善自己原有的思维格局,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慢慢发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全面和丰富,简单粗暴地思想类内容推荐往往会让一个人的思想更加闭塞和固执);此外,“简书钻”积分奖励机制的规则也很复杂,我至今没心思去研习,但是这让很多纯粹思想交流的氛围被打破了:没有了“首页投稿”作为优质内容的标杆,用户不再追求内容质量,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获得“简书钻”而写一些“娱乐花边新闻”和“蹭热点”却毫无实质内容的拼凑文,标题党也数不胜数;此外,我关注的很多作者也离开了简书,不再更文,以上种种让我对简书失去了当初的热爱。
后来,头条对优质内容的鼓励,让我在这个平台也更新了一些文章,不过,感觉头条平台上更加鼓励“有价值”内容的输出,偏重于方法论,能够给别人带来“即时帮助”的东西更容易被推崇,所以我更多地是用微头条去记录一些自己转瞬即逝的意识流,因为微头条不需要成文,只是随时随地地表达对某一单一事物的看法就好。对于其他一些平台和社区,我也有过一些探索,就不一一罗列了,总的来说,不管点赞的人,多还是少,依然没有当初简书那种“交流”的氛围,始终也是有点遗憾。
最后,想在公众号里记录自己生活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吧:
源于和朋友聊天时的胡思乱想
昨天和朋友聊天时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己死去,就把公众号的二维码贴在墓碑上,前来祭奠自己的亲友都可以走入自己的内心相互“交流”,试想有一天自己的增增增孙前来扫墓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增增增祖父(母)是谁,用微信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他增增增祖父(母)的一生经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听起来就有一点浪漫吧~
符合我对人际交往的原则
我是一个十分崇尚“自由”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不例外。当然在人际关系中的自由,就不只是自己的,还包含别人的。我希望对于我生活中的一切关系,与我有关的任何互动,都源于主动,源于“我想我喜欢”,而不需要为了任何额外的事情去勉励支撑,更不是在任何约束条件下权衡出的“我应该”,这样彼此都不会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有什么负担。当然,这样的相处模式需要有很深很深的信任。
为了能和理解自己的“朋友”在一个彼此都“有空”的时间里交流,我喜欢在公开平台中记录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他们忙碌时不必在我这里浪费时间,等他们想到我时,可以过来看看我的动态,彼此留言,这样就不会过多地浪费彼此的时间,毕竟这个时代的人们都不是那么地清闲。当然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也没有关系,我自己是可以理解自己的,而且哪怕没有人理解我,我也不希望得到任何的敷衍,毕竟将自己的生活记录给自己,于我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了。选择微信的另外一点好处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微信,免去了下载额外应用的麻烦,我从来不想给别人增添什么麻烦,这一点也很符合我的人际交往原则。
之前我把这个平台选在了朋友圈,因为朋友圈中的绝大部分人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有我最在意的一群人。现在,我也喜欢发朋友圈,因为它记录了我的生活点滴,每次翻看都能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不得不说,我也希望别人的认同,每当有人给我点赞或者评论的时候,我都特别开心,朋友圈也让我和很多只说过一两句话的人也变得熟悉起来。
不过,有很多“朋友圈礼仪”类型的文章说,不要在朋友圈发没有“价值”的内容,浪费别人的时间。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用自己的生活浪费了别人的时间,所以后来去别的平台写了一段时间的感悟,可是,会没有朋友圈的“感觉”,可能我本身更喜欢和熟悉的人,尤其是朋友分享所感所悟吧。而且也有很多好朋友会问我,最近怎么朋友圈都发得少了,所以从某些角度,我的生活对他们也是有“价值”的吧。再后来,我不断去肯定和鼓励自己:“朋友圈只是一个我和喜欢我的人分享生活动态的地方,应当是我自己的领地,若有人不喜欢看我的动态,大概也是可以屏蔽掉的”,开始不去在意许多。但毕竟,朋友圈的内容会出现在每个好友的时间线上,所以我有时候也会注意,不“刷屏”,这体现在我一天有几次想发朋友圈的时候,会停下来告诉自己,别发太多。
但在公众号里,好像就没有这种顾忌和要求了,因为它不会出现在不想看的人的时间线里,这里真的完完全全地只属于我自己。在公众号去记录生活,只有想要去了解我的人才会看到,不主动点进来也不会被强制地推送,这样的感觉,很好。当然,我可能也不会像有些人那样,“逃离”朋友圈,因为那里依然有我最在意的一群人和我过往的生活点滴,只是生活的痕迹多一些,感想和感悟少一些罢了。
除此以外,我依然期待偶遇这样的陌生人,在读到我的某篇文章的时候,会由衷地感慨:“这和我想得简直一摸一样!”,希望像从前的我一样怀疑自己的人看到我的文章可以更加坚定自己,希望愿意了解我的人可以以文章为入口走进我的心里,也希望能与更多理解我的人相遇在这里,哪怕,是在我死后。
符合我对生活的态度
“记录,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标语,是我选择用有道云笔记的原因。我热爱生活,每当看到晴朗的天空,美丽的餐具,可爱的狗狗或是新奇的设计等都能带给我激动的感觉,我好想记录下这些瞬间,也想要与人分享这份快乐,那种对逝去生命的珍爱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但这就是我想要记录的原因。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突然死去,但记录让每一天的生命都更有意义。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之前的拖延是因为总想着“万事俱备”,写一篇文章会想要配图,又想要配乐,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往往搁置,我觉得这确实是需要调整的。从某些角度上,我认同“开始做比做好更重要”的观点,对于写作尤其如此,所以我决定一步一步来,先从文字开始更新公众号,然后慢慢地学习绘画配图,以及随着自己技能的提升,再慢慢加入音乐或者其他更加丰富的元素。
记得前阵子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因为死后才被广大网友广泛关注,很多人以“当你开始死去,全世界突然爱你”为题发了文。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人精力的局限性,“焦点”本身就是有限的,这也能从一定意义上解释爱情和婚姻的区别,绝大多数人在爱情里还是彼此的焦点,到婚姻里却不是了,所以很多人结婚多年,也忽略了彼此多年,只有在对方死去时,才有空去回顾一遍种种的过往,留下悔恨的泪水,若能重来一次,大概依旧如此。可能,自己每时每刻的心情和生活印记,也许只有自己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真正会在意,也许会有一天,自己早已死去,世界的焦点又重新聚集到了自己的身上,希望他们能看到我的心声,说起来好像有些伤感了,哈哈哈。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这是我中学时很喜欢的一句话,愿我亲爱的朋友们,不管是否如我一般默默地记录,都能用心地去书写自己的历史。
注:配图来源于百度和网易云音乐的截图,如有侵犯版权,可以联系我删除。